細說草鞋墩的過往雲煙
草屯,一個中台灣的平凡小鎮,也曾經是個繁華一時的交通要衝。在過去,草屯稱為「草鞋墩」,但為何要稱為草鞋墩呢?這可是有一番淵源的。
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,「草鞋墩」這個名字對他們而言,比起「草屯」親切多了,一提起草鞋墩,他們的話匣子就停不了了。草鞋墩,這塊他們曾用心耕耘的土地,已經和他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,而現在,他們杷這一分情感化作言語,傳遞給新的一代。關於草鞋墩的由來,在所收集的資料中,有眾多的說法,在此提出三種﹕
1.草鞋因緣﹕明朝初年,靠海的鹿港居民,常帶著海產(如食鹽)及來自中國大陸的商品,越過八卦山 山脈,前往埔里換取山珍,同時山中埔里的居民,也攜貨至海口出售,俗稱( 鹿港擔埔社 )。路經草屯, 大家在休息之餘,順便在此丟棄舊草鞋,換上新鞋,日久成習,草屯便成為這條商業道路的中途站,這個原本沒有名字的地方,大家就給它取一個名字--草鞋墩,居民也就越來越多了。
2.鄭國姓說﹕明朝鄭成功平台後,分路北征,在漫漫旅途中,徒步經過這兒,發現這裏草鞋品質甚佳,於是下令休息,並編製新鞋。眾人換下的破草鞋十餘萬雙,堆成三座高聳的鞋丘,從此人們便稱此為「草鞋墩」,民國以後,改為草屯,與鄭成功所說的「積草屯糧」以圖光復的遺志不謀而合。
3.林爽文說﹕謂林爽文敗退,率部經此棄鞋為墩。此說因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抗清失敗,撤進路徑,係抄火炎山路,且古契上之載有草鞋墩地名,至少早此說三十一年,地名發生在先,事件在後,顯然是一大錯誤。
總之,草鞋墩地名,從古文書上確定發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以前,且可能推測至清初﹔至日據時期民國九年十月一日廢之,改為草屯,其間維持有一六四年以上之歲月。

草屯行政區名之演變
本鎮清代屬南北投堡之北投堡,日據以後政治、交通、經濟中心,轉移至今草屯街區,乃廢北投為草鞋墩庄、草屯街至草屯鎮至今。其鎮名「草屯」,係民國九年,改自舊名「草鞋墩」。其大致演變過程如下﹕
1.荷據時期(1624~1661)﹕本鎮北投社,平埔族番社,隸荷蘭東 印度公司福爾摩沙北部評議會管轄。
2.明鄭時代(1661~1683)﹕永曆十五年,延平郡王逐荷復台,稱台灣為東都,置一府曰承天,下設二縣﹕北曰天興,南曰萬年。本鎮隸天興縣,永曆十六年五月成功歿,子鄭經嗣立,十八年八月改東部為東寧,改二縣為二州,本鎮屬天興州。
3.清代(1683~1895)﹕
a.康熙二十二年,台灣歸清,翌年建一府,名曰台灣府,隸福建省。府下設三縣曰諸羅、台灣、鳳山,本鎮屬諸羅。
b.雍正元年八月,原諸羅縣分設嘉義、彰化兩縣,本鎮屬彰化縣南北堡轄域。
c.光緒元年埔裏社建廳,設中路撫民理番同知轄內有一街三○餘莊。蓋草鞋墩為入埔之北路,此間往來埔里盆地者,絡繹不絕。原南北投堡分設南投堡與北投堡,本鎮屬北投堡。至光緒十年,古文書上,已載有「草鞋墩街」之稱。當即指今之玉峰街,俗稱為「舊街仔」者也。
4.日據時期(1895~1945)﹕
a.光緒二十一年,本雜屬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北投堡﹔二十二年,改隸台中縣北投堡﹔二十三年,屬台中縣南投辨務署北投堡﹔二十七年,屬南投廳草鞋墩支廳北投堡。
b.宣統元年十月,屬南投廳草鞋墩支廳,下分草鞋墩區、新庄區、土城區。
c.民國九年,實施地方行政區域大改革,廢廳置州,本鎮屬台中州南投郡草屯庄。二十七年,草屯庄升格為草屯街。
5.光復後(1946迄今)﹕三十四年,將原州改為縣,郡改為區,街效為鎮,下置里,庄改為鄉,下置村,村、里下為鄰。本鎮稱為台中縣南投區草屯鎮。三十九年,政府頒布行政區域調整方案,全省調為十六縣五市。本鎮屬南投縣草屯鎮。

趕路的先民在此歇息,
換雙新鞋,
只是為了走更遠的路,
豈知破舊草鞋
已成墩
圖文出自本鎮國畫大師 李轂摩先生
本頁圖文部份出自於 :
大台灣旅遊網 : http://www.travel-web.com.tw/